悅思 | 職場飛躍:從“求存者”到“求成者”
有人覺得,工作充滿辛苦,并且唯一目的就是讓報酬更高一點,機會更多一點,環境更好一點。這些想法都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工作是一件苦事。
然而,今日的分享告訴我們,心態決定了我們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感受。作為一位從業二十多年的職場專家和作家,作者結合自身經歷指出,當我們從職場“求存者”變成“求成者”時,我們就能在職場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滿足感。
作者 | H.V. MacArthur
來源 | forbes.com
許多人都覺得,自己的職場生涯就好像在暴風雨中爬山一樣??墒?,我們真的只有這一種選擇么?
這些想法都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工作是一件苦事。
但是,當我們轉變心態,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在和一群總能帶來驚喜的團隊成員共事;正在做的工作其實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的每一次挑戰最終都能夠讓自己獲益匪淺……
當我們從職場“求存者”變成了“求成者”時,就不必再像過去那樣苦苦掙扎,將全部的心智都用來應付職場中的“困難”。
所謂求成,其要旨并不是追求數額可觀的金錢,或者是巨大的成就。這是一種能力,一種心態——相信生活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這樣我們就可以毫無顧慮地將全部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自己希望做出的貢獻上面。
1
理解求存與求成的差別
簡單來說,如果你是以積極的心態看待事物,考慮的是成長、成就和成功,那么你就是求成者。
所謂求存,顧名思義,就只是追求自己能夠一直存活下去。
如果你是個求成者,你就會大膽擁抱各種可能性,堅信職場生涯乃至人生并非只有活下去和消亡這兩個選項。
雖然人類從誕生之日開始,就一直在為生存而奔忙,獲得成就的想法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墒?,如果你甚至都不愿意為那種可能性去思考,你又如何能夠走到那一步?
2
建立求成心態
我們必須學會像一個求成者那樣思考,那么,求成者到底是怎樣思考的呢?簡而言之就是,不管周遭環境如何,內心始終充滿富足感。
沒有得到提拔?不要緊,未來還有大把機會,錯過了這一次也不必自怨自艾。
面試失???沒關系,這份工作未必是最好的,更合適的機會一定在不遠處。
這種心態當然不會像就業、加薪、升職那么具體,但你必須能夠培育出自己的富足感,從而接納、欣賞和熱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比如說,當你連續三天加班,做好了一個案子,卻連聲“謝謝”都沒有換來,這時你應該在內心深處相信,工作的真正意義并不是為了聽到別人的認可和贊美,最重要的是完成的這份工作本身,要學會欣賞自己的成就,這樣就能減少沮喪的情緒。
我們必須擁有能夠支撐自己的富足感,不然的話,就會越來越傾向于接受消極、而非積極的假設,最終讓自己陷入恐懼的深淵。
3
尋找相應的環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你的思考和感受越來越傾向于富足感的方向,你也就會越來越容易被吸引到具有富足感的環境當中。
反過來說,當你選擇了求存心態,其實也就有意無意地開始為自己選擇一個具備求成氛圍的環境。
我們要去尋找機會最多最好,最有利于成長的環境。記住,求成心態的要義之一,就在于盡全力去尋找最多的可能性。求成者并非看不到眼前的障礙,但他們只是將這視作道路上的減速帶,而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當你堅信自己可以有所成就,你的頭腦就會變得更強大,你的創造力、注意力和決斷力也會全面提升,幫助你完成任務,將夢想變成現實。
4
選擇同樣是求成者的領導
要成為求成者,并不是按下一個開關就可以的,這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各種相關技巧。
在尋找領導者時,我們往往會傾向于那些在領域里擁有豐富經驗的人??墒?,如果你能夠看的更長遠一點,找到那些善于培育求成環境的領導者,你的進步速度就會大幅度提升。
那些具有求成型特質的領導者,和更常見的求存型領導者相比,思維更靈活,效率也高得多。
-
他們總是能夠順利接納新的事物和各種差異,因為他們相信一切安排自有道理,并且不會對未知感到恐懼。
-
他們樂于聽到不同的觀點,因為他們不會將后者看作是自己生存的威脅。
-
他們更容易獲得信任,因為他們從來不覺得人與人之間只有獵人和獵物這一種關系。
求成其實是一種生活技巧,因此不見得一定要位高權重者才會具備。在各個層級的人身上,在職場的每一個角落里,你都可以看到求成者的身影,并不斷學習。
5
適當放手
有些人屬于極端求存主義者,總是籠罩在恐懼中。
他們時刻擔心自己的位置不夠高,資源不夠多,工作和地位會失去。他們會拼命保持對自己工作和決策的絕對控制,對所有的新理念、新思維方式一概予以拒絕。他們總是說,環境如此不利,自己這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卻全然不曾意識到,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在恐慌中接近失敗。
我的建議是,試著放下,并拋開自己必須牢牢控制一切的念頭。你應該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創造力,有足夠的資源,完全能夠處理任何意外和變故。對于怎樣的現實,都敞開懷抱來接受。
請相信生活,相信它并不是一直在搗亂,而是一直在幫助你和你的職場生涯。當你從一名求存者變為求成者,就會對自己的潛力大吃一驚。
編譯:瓴君
插畫:Bruno Mangyoku
文章來源自公眾號:沈陽藥科大學亦弘商學院,轉載請聯系授權